硍

复制

kèn ㄎㄣˋ xiàn ㄒㄧㄢˋ gǔn ㄍㄨㄣˇ yǐn ㄧㄣˇ

石部共11画左右结构U+784d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石部

11画

6画

左右结构

dvey8

mrav

gxo

17632

U+784d

13251511534 横、撇、竖、横折、横、横折、横、横、竖提、撇、捺

𥓀

字概述

折叠展开

[ ] 字是多音字,拼音是kèn,xiàn,gǔn,yǐn,部首是石,总笔画是11画。

[ ] 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石、艮”。

[ ] 字仓颉码是mrav,五笔是dvey8,郑码是gxo,。

[ ] 字的UNICODE是U+784D,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0797,UTF-32:0000784d,UTF-8:E7 A1 8D。

[ ]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三级字表中,序号7150,属

的笔顺

折叠展开

的意思

折叠展开

1kènㄎㄣˋ

基本解释

石上有痕迹。

用同“啃”跌了个嘴~地。

2xiànㄒㄧㄢˋ

基本解释

石声。

3gǔnㄍㄨㄣˇ

基本解释

(钟声)不响亮。

4yǐnㄧㄣˇ

基本解释

〔~种〕矿物名,即“银朱”,为鲜红色粉末,有毒。可入药,又可作颜料。

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strike

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原文

廣韻》:胡𥳑切,音限──石聲。

又,《集韻》、《正韻𡘋苦恨切,懇去聲。吳俗謂石有痕曰硍。

又,《釋名》:雷硍也。如轉物有所硍雷之聲也。

又,《集韻》:居閑切,音閒──鐘高聲。

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卷别卷九下反切魯當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1800頁,第1許惟賢787頁,第1

𥓀

異體

𥓀石聲。从石。𥃩聲。

段注此篆各本作硠。从石,良聲。魯當切。今正。按今《子虛賦》。礧石相擊。硠硠礚礚。《史記》、《文選》皆同。《漢書》且作琅。以音求義,則當爲硍硍。而决非硠硠。何以明之。此賦言水蟲駭波鴻沸。涌泉起奔揚會。礧石相擊。硍硍礚礚。若雷霆之聲。聞乎數百里之外。謂水波大至動摇山石。石聲磤天。硍硍者,石旋運之聲也。礚礚者,石相觸大聲也。硍篇,韵音諧眼切。古音讀如痕。可以皃石旋運大聲。而硠硠字衹可皃淸朗小聲。非其狀也。音不足以皃義。則斷知其字之誤矣。《江賦》曰:巨石硉矹以前却。又曰:觸曲崖以縈繞。駭奔浪而相礧。皆卽此賦之意。漢桂陽太守周憬碑。𢐀水之邪性。順導其經脉。斷硍濭之電波。弱陽矦之汹涌。此用《子虛賦》也。而硠作硍。可證予說之不繆。《釋名》曰:雷,硍也。如轉物有所硍雷之聲也。冣爲朙證。左思《吳都賦》。菈擸雷硍。崩巒弛岑。雷卽《子虛》礧石之礧。礧硍亦用《子虛賦》字也。而俗本譌作硠。李善不能正。且曰音郞。於是韓愈本之。有乾坤擺雷硠之句。葢積譌之莫悟也久矣。至於許書之本有此篆,可以《字林》證之。《周禮》〈典同〉《釋文》曰:《字林》硍音限。云石聲。此必本諸《說文》。《說文》必本《子虛賦》也。至於許書本無硠字。以硠从良聲。當訓爲淸澈之聲。非石聲。《思玄賦》。伐河𡔷之磅硠。古作㫄琅,未可知也。古音在十三部。《周禮・典同》。高聲䃂。注曰:故書䃂爲硍。杜子春讀硍爲鏗鎗之鏗。硍字見於《經典》者惟此。

原文

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硍(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硍(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硍(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