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ㄋㄧˊ

鱼部共16画左右结构U+9cb5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鱼部

16画

8画

左右结构

形声字

qgvq8

nmhxu

rnrd

27112

7646

8682

U+9cb5

3525121132151135 撇、横撇/横钩、竖、横折、横、竖、横、提、撇、竖、横、横折、横、横、撇、竖弯钩

字概述

折叠展开

[ ] 字是常用字,拼音是,部首是鱼,总笔画是16画。

[ ] 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鱼、兒”,五行属木。

[ ] 字造字法是形声。从鱼,兒( ní )声。本义:两栖类动物,俗称“娃娃鱼”

2.同本义 giant salamander。外表类似蜥蜴类,但无鳞片,身体为软和湿润的皮肤所覆盖,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以小型动物。

[ ] 字仓颉码是nmhxu,五笔是qgvq8,郑码是rnrd,中文电码是7646

[ ] 字的UNICODE是U+9CB5,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40117,UTF-32:00009cb5,UTF-8:E9 B2 B5。

[ ]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6144,属

的笔顺

折叠展开

的意思

折叠展开

ㄋㄧˊ

基本解释

〔大~〕两栖动物,身体长而扁,生在山溪中。肉鲜美可食。叫的声音像婴儿,所以俗称“娃娃鱼”。

〔小~〕两栖动物,体形与大鲵相似,但较小,牙齿呈V形,生活在水边的草地里。

(鯢)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鱼,兒( ní )声。本义:两栖类动物,俗称“娃娃鱼”

2.同本义 giant salamander。外表类似蜥蜴类,但无鳞片,身体为软和湿润的皮肤所覆盖,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以小型动物。

鲵,剌鱼也。 —— 《说文》鲵大者谓之鰕。 —— 《尔雅·释鱼》。注:似鲇,四脚,前似弥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七八尺。”

鲵鲐(鲵齿和鲐背);鲵鱼(娃娃鱼)

3.小鱼 little fish。如:鲵鲋(小鱼);鲵鳅(泥鳅。泛指小鱼)

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Cryptobranchusjaponicus;asalamander
  2. Molch,Salamander(S)
  3. salamandre

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原文

唐韻》:五稽切;《集韻》、《韻會》、《正韻》:硏奚切,𡘋音倪。
說文》:刺魚也。
爾雅・釋魚》:鯢大者謂之鰕。〔註〕今鯢魚似鮎,四脚,前似獮猴,後似狗,聲如小兒啼,大者長八九尺,別名鰕。〔疏〕鯢,雌鯨也。
本草》:鯢魚,一名王鮪,在山溪中,似鮎,有四脚,長尾,能上樹,天旱則含水上葉覆身,鳥來飮水,因而取之。伊洛閒亦有,聲如小兒啼,故曰鯢魚。一名鱯魚,一名人魚,膏燃燭不滅。
左傳・宣十二年》:取其鯨鯢而封之。〔註〕鯨鯢,大魚名,以喩不義之人吞食小國。〔疏〕雄曰鯨,雌曰鯢。

又,《莊子・庚桑楚》: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鰌爲之制。〔註〕制,折也──謂小魚得曲折也。又,〈外物篇〉:灌瀆守鯢鮒。〔註〕鯢、鮒,皆小魚也。

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五雞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2309頁,第2許惟賢1004頁,第13

鯢剌魚也。

段注盧達切。或作刺者,誤。刺魚者,乖剌之魚。謂其如小兒能緣木。史,漢謂之人魚。《釋魚》曰:鯢大者謂之鰕。郭云:今鯢魚似鮎。四腳。前似彌猴。後似狗。聲如小兒啼。大者長八九尺。別名鰕。按此魚見書傳者不下數十處。而人不之信。少見則多怪也。余在雅州親見之。《廣雅》。魶,鯢也。亦謂此。《集韵》有䱫字。剌之俗。

从魚。兒聲。

段注形與聲皆如小兒。故从兒。舉形聲關會意也。五雞切。十六部。

原文

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鲵(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包山

鲵(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鲵(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鲵(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鲵(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