瀁

复制

yǎng ㄧㄤˇ yàng ㄧㄤˋ

氵部共17画左右结构U+7001
汉语字典

氵部

17画

14画

左右结构

iude8

etov

vusx

38132

U+7001

44143111344511534 点、点、提、点、撇、横、横、横、撇、捺、点、横折、横、横、竖提、撇、点

𤂡

字概述

折叠展开

[ ] 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ǎng,yàng,部首是氵,总笔画是17画。

[ ] 字是左右结构,拼音是yǎng、yà,可拆字为“氵、養”。

[ ] 字仓颉码是etov,五笔是iude8,郑码是vusx,。

[ ] 字的UNICODE是U+7001,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8673,UTF-32:00007001,UTF-8:E7 80 81。

的笔顺

折叠展开

的意思

折叠展开

1yǎngㄧㄤˇ

基本解释

〔~~〕广阔无边,如“心~~而无所终薄兮,思悠悠而未半。”

详细解释

形容词

水深广无边际的 (of waters)vast。如:瀁漭(水广大无涯际的);瀁瀁(水深广无边的样子)

2yàngㄧㄤˋ

基本解释

古同“漾”:“风~长歌笼月里。”

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waves,ripples,rapids;overflow
  2. Riffeln(S)
  3. ondulations

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原文

說文》古文漾字。
書・禹貢》嶓冢導漾,《史記・夏本紀》作嶓冢導瀁。餘詳十一畫。

又,《廣韻》:余兩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兩切,𡘋音養──瀇瀁,水貌。一曰瀁瀁,無涯際也。

又,沆瀁,亦廣大之貌。左思〈吳都賦〉:澒溶沆瀁。
集韻》或作潒。

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余亮切古音第十部頁碼2084頁,第1許惟賢911頁,第1

𤂡漾水。出隴西豲道。東至武都爲漢。

段注豲各本作柏。字之誤也。今依《水經注》所引《說文》正。《前志》豲道屬天水。《後志》屬漢陽。漢陽卽天水也。豲道不屬隴西。當作氐道。乃與《漢志》合。《水經注・漾水》篇曰:許愼,呂忱,闞駰竝言漾水出隴西豲道。東至武都爲漢水。不言氐道。然豲道在冀之西北。又隔諸川。無水南入。疑出豲道之爲謬矣。按《禹貢》曰:嶓冢道漾。東流爲漢。又東爲滄浪之水。《前志》隴西郡氐道下曰:《禹貢》養水所出。至武都爲漢。武都郡武都下曰:東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二條相屬爲辭。隴西郡西下又曰:《禹貢》嶓冢山,西漢所出。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鄭注《尙書》道漾引《地理志》漾水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爲漢。至江夏謂之夏水。注梁州沱潛云潛葢西漢。出嶓冢。東南至巴郡江州入江。行二千七百六十里。又云漢別爲潛。其穴本小。水積成澤。流與漢合。大禹自導漢疏通卽爲西漢水也。班,鄭皆謂東漢西漢同出嶓冢。西漢者,別於漢而曰西漢。東流者,本無東偁。班志武都下云東漢者,淺人增字。鄭注云潛葢西漢,今《尙書・正義》倒爲漢西。皆非也。班,鄭所云今水道不合。故異說紛然。金氏榜禮箋曰:後儒言漢水源者,咸求之于嶓冢。榜以《漢志》攷之。嶓冢導瀁,惟据《禹貢》漢水言耳。周職方荆漢水,則不導源於嶓冢。故志於武都沮下曰:沮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南至沙羨南入江,過郡五。行四千里。荆州川。《說文》、《水經》、《後漢・郡國志》皆云然。葢瀁水輟流。不與漢相屬。由來久矣。志言《禹貢》瀁水出隴西氐道縣,至武都爲東漢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入江。此明《禹貢》漢水故道。若魏郡鄴東故大河,館陶屯氏河之類。班氏自謂采獲舊聞。考跡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及戰國,秦漢者如是。非謂漢代逕流之道。東漢水仍上受氐道水也。《水經》說西漢水曰:瀁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爲漢水。東南至江州縣。東南入于江。瀁水旣輟東流。勢必西入。徒以氐道無可考見。後世莫能定其孰爲瀁水。而與東漢水不相屬。得《水經》校之益明。後儒考《漢志》不詳于漢源。求嶓冢不得。因旁漢水之山强名之爲嶓冢。亦近誣矣。《漢志》。《禹貢》嶓冢山,在隴西西縣,西漢水所出。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不見于氐道。然於氐道言《禹貢》瀁水所出。東至武都爲漢。正釋經嶓冢導瀁,東流爲漢。明氐道亦得有嶓冢山。是山峯岫延長。西,氐道皆其盤迴之地。準之地望。氐道當在西縣東。志已于西縣著嶓冢山。氐道例不重出。《水經》言瀁水出隴西氐道嶓冢山。郭景純《山海經》注亦言嶓冢在武都氐道縣南。可與《漢志》互明。西漢水,鄭書注以爲《禹貢》梁州之潛。以上受漢別。故得西漢水之稱。後乃倂其上流出嶓冢者名之爲西漢水矣。玉裁謂金氏之言,可爲異說折衷。許云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爲漢水。許非用班志而與志同。皆釋《尙書》禹時漢源也。不言嶓冢山者,言氐道而嶓冢在其中。與志同也。武都者,漢武都郡之武都縣。今甘肅鞏昌府成縣西北百里有仇池城。城東南有漢武都故城。

从水。羕聲。

段注余亮切。十部。按《韓詩》江之漾矣。以爲羕之假借。

古文从養。

段注漾者,小篆。瀁者,壁中古文如是。今《尙書》作漾者,漢人以篆文改古文也。《漢書》作養者,今文《尙書》用假借字也。《史記》作瀁,葢亦本作養而或加之水旁。因合乎古文。《淮南書》作洋。高誘曰:洋或作養。

原文

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瀁(传抄·东汉·说文解字) 东汉 传抄 说文解字

瀁(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瀁(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瀁(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瀁(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瀁(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瀁(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瀁(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