𨚂

𨚂

复制
阝部共6画左右结构U+28682
汉语字典

阝部

6画

4画

左右结构

wmbh

cnnl

oqy

U+28682

353552

𨚂字概述

折叠展开

[ 𨚂 ] 字部首是阝,总笔画是6画。

[ 𨚂 ] 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

[ 𨚂 ] 字仓颉码是cnnl,五笔是wmbh,郑码是oqy,。

[ 𨚂 ] 字的UNICODE是U+28682,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65506,UTF-32:00028682,UTF-8:F0 A8 9A 82。

𨚂的笔顺

折叠展开

𨚂的意思

折叠展开

基本释义

𨚂

同“邟”。

𨚂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原文

唐韻》:苦浪切;《集韻》:口浪切,𡘋音抗。
說文》:潁川縣名。

又,《玉篇》:古衡切;《集韻》:居行切,𡘋音耕──義同。

又,《廣韻》:胡郎切;《集韻》:寒剛切,𡘋音杭。
廣韻》:餘邟,縣名,在吳興,今作杭。

又,《廣韻》:苦岡切;《集韻》:丘岡切,𡘋音康。
集韻》:城名,在陽翟。

𨚂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卷别卷六下反切苦浪切古音第十部頁碼1161頁,第1許惟賢511頁,第2

邟潁川縣。

段注見《前志》。今《地理志》云:潁川郡,周承休矦國。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鄭公。攷《後漢書》黃瓊傳封邟鄉矦。注引《前書》周承休矦國,元始二年更名曰邟。與顏本絕異。今按李本,顏本皆非事實。志文當是邟字大書。周承休矦國五字小書注於下。此矦國不與他矦國同。故不以縣名爲國名也。元始二年更名曰鄭公。二年當依《平帝紀》,外戚恩澤矦表作四年。字之誤也。《郡國志》無邟縣者,幷省也。幷省之,故有邟鄉矣。漢封殷周之後可攷者。《武帝紀》。元鼎四年巡省豫州。封周孼子嘉爲周子南君。此《史記・封禪書》所謂以三十里封周後。外戚恩澤矦表所謂初得周後,復加爵邑也。《元帝紀》。初元五年以周子南君爲周承休矦。此《地理志》所謂周承休矦國,元帝時置也。《成帝紀》。綏和元年二月封孔吉爲殷紹嘉矦。三月進爵爲公,及周承休矦皆爲公。此《後漢書・光武紀》注所謂成帝封姬延爲周承休公,是也。《平帝紀》。元始四年改殷紹嘉公曰宋公。周承休公曰鄭公。是則成帝《先進》周承休矦爲公。平帝乃改周承休公爲鄭公。《地理志》特約言之耳。《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二年封周後姬常爲周承休公。四年封殷後孔安爲殷紹嘉公。葢亂後失其封故也。建武十三年以殷紹嘉公孔安爲宋公。周承休公姬常爲衞公。則又易其地而因易其國名也。《地理志》。東郡觀。應劭云:世祖更名衞國以封周後。又汝南新郪。應劭曰:章帝封殷後,更爲宋。《郡國志》曰:東郡,衞公國。本觀。光武更名。汝南郡,宋公國。周名郪𠀌。漢改爲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於此。云徙宋公,則光武時宋公不在新郪。未審在何地。而成帝之殷紹嘉,平帝之宋公,《地理志》不載其封地。據恩澤矦表及《水經注》,則綏和元年始封於沛也。前漢之周子南君,據恩澤矦表在長社。周承休在邟。《後漢・光武紀》注曰:承休所封故城在今汝州東北。《通典》曰:汝州梁縣,光武封姬常爲周承休公。故城在今縣東。《方輿紀要》曰:承休廢縣在今汝州州治子城東。光武封姬常於東郡觀縣曰衞公。以邟縣廢入陽城。然則始在邟縣。後徙於觀爲衞公。則非邟縣地矣。按東郡縣二十三。畔,觀二縣也。今本《漢書》譌舛。舉正於此。

从邑。亢聲。

段注苦浪切。十部。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