𠯵

𠯵

复制
口部共7画上中下结构U+20bf5
汉语字典

口部

7画

4画

上中下结构

knwu

rnmc

jxo

U+20bf5

2515134

𠯵字概述

折叠展开

[ 𠯵 ] 字部首是口,总笔画是7画。

[ 𠯵 ] 字是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口、八”。

[ 𠯵 ] 字仓颉码是rnmc,五笔是knwu,郑码是jxo,。

[ 𠯵 ] 字的UNICODE是U+20BF5,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34133,UTF-32:00020bf5,UTF-8:F0 A0 AF B5。

𠯵的笔顺

折叠展开

𠯵的意思

折叠展开

基本释义

𠯵

同“吴”。

𠯵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原文

古文: 𡗿𡗾

唐韻》:午胡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𡘋音吾──國名。
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蠻,自號句吳。〔註〕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
前漢・地理志》: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爲荆國,十二年更名吳。

亦縣名。
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吳縣。

又,《說文》:郡也。
後漢・郡國志》:吳郡,順帝分會稽置。
韻會》:吳郡、吳興、丹陽爲三吳。
正字通》:《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爲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爲三吳,其說不同。又,〈齊語〉:西服㳅沙西吳。〔註〕雍州之地。

又,天吳,水神也。郭璞《山海經・贊》:八頭十尾,人面虎身,龍據兩川,威無不震。

又,《說文》:姓也。
廣韻》: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又,《方言》:大也。
說文》:大言也。
詩・周頌》:不吳不敖。〔傳〕吳,譁也。又,〈魯頌〉:不吳不揚。
說文》〔註〕:大言故大口以出聲。今寫詩者,改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釋文〕吳,舊如字。何承天云:从口,下大,故魚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驚俗也。
〇〔按〕《說文》、《釋文》俱云吳作㕦讀,非。而《玉篇》、《廣韻》、《集韻》、《類篇》、《韻會》諸書,吳字亦皆無去聲一音,惟《正韻》收吳入禡韻,《》朱註亦作去聲讀。未知孰是,存以備考。

又,《集韻》: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吳。註詳虍部七畫。
釋名》: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于此,虞其志也。

又,與娛通。
詩・周頌》:不吳不敖。〔疏〕《正義》曰:人自娛樂,必讙譁爲聲,故以娛爲譁也。定本娛作吳。

𠯵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卷别卷十下反切五乎切古音第五部頁碼1973頁,第4許惟賢863頁,第3

𡗾大言也。

段注大言之上各本有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八字。乃妄人所增。今删正。檢《韵會》本正如是。《周頌・絲衣》、《魯頌・泮水》皆曰不吳。傳箋背云吳,譁也。《言部》曰:譁者,讙也。然則大言卽謂譁也。孔沖遠《詩正義》作不娱。《史記・孝武本紀》作不虞。皆叚借字。大言者,吳字之本義也。引伸之爲凡大之偁。《方言》曰:吳,大也。《九章》。齊吳榜以擊汏。王注。齊舉大櫂。

从夨口。

段注大言非正理也。故从夨口。五乎切。五部。何承天改吳作㕦。音胡化反。其繆甚矣。

𡗾,古文如此。

段注从口大。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