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ㄉㄧˊ

犭部共7画左右结构U+72c4CJK 基本汉字
汉语字典

犭部

7画

4画

左右结构

形声字

qtoy

khf

qmuo

49280

3695

2150

U+72c4

3534334 撇、弯钩、撇、点、撇、撇、捺

字概述

折叠展开

[ ] 字是常用字,拼音是,部首是犭,总笔画是7画。

[ ] 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犭、火”,五行属火。

[ ] 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犬,亦声。本义: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

[ ] 字仓颉码是khf,五笔是qtoy,郑码是qmuo,中文电码是3695

[ ] 字的UNICODE是U+72C4,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9380,UTF-32:000072c4,UTF-8:E7 8B 84。

[ ]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3746,属

的笔顺

折叠展开

的意思

折叠展开

ㄉㄧˊ

基本解释

中国古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郑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为他们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称“北狄”(亦作“翟”)。

秦汉以后,中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古代最下级的官吏。

有力的麋鹿。

同“翟”,乐舞所用的雉羽。

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犬,亦声。本义: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

2.同本义 Di nationality in ancient North China中国古代民族名。分赤狄、白狄、长狄诸部,各有支系。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故通称为北狄。又指秦汉以后,狄或北狄曾是中国中原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

戎狄怀之。 —— 《国语·晋语》夷狄益甚。 —— 《史记·货殖列传》

3.中国古代的低级职员 inferior clerk

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 —— 《周礼·天官下·内司服》钟磬竽瑟必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 —— 《礼记·乐记》

狄人(古代掌乐的下级官吏)

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tribefromnorthernchina;surnam
  2. (nomdefamille)​

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原文

唐韻》:徒歷切;《集韻》、《韻會》:亭歷切,𡘋音敵。
爾雅・釋地》:八狄。
禮・王制》:北方曰狄。〈明堂位〉:五狄。
周禮・職方氏》:六狄。
書・仲虺之誥》:南面而征,北狄怨。
春秋・莊三十二年》:狄伐郉。
榖梁傳・莊十年》:荆者,楚也。何爲謂之荆,狄之也。

又,下士。
書・顧命》:狄設黼扆綴衣。〔傳〕狄,下士。
禮・祭統》:狄者,樂吏之賤者也。

又,鹿名。
爾雅・釋獸》:絕有力狄。〔疏〕絕異壯大有力者名狄也。

又,地名。
史記・陳涉世家》:周市北徇地至狄。〔註〕徐廣曰:今之臨濟。

又,人名。
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𥳑狄。

又,姓。
左傳・襄十年》:狄虒彌大車之輪。〔註〕狄虒彌,魯人。
史記・張湯傳》:博士狄山。
廣韻》:春秋時狄國之後。

又,與翟通。
禮・玉藻》:夫人揄狄。〔疏〕揄,讀如搖;狄,讀如翟──謂畫搖翟之雉于衣。又,〈樂記〉:干戚旄狄以舞之。〔疏〕狄,羽也。
前漢・地理志》:羽畎夏狄。

又,泉名,在洛陽。
公羊傳・僖二十九年》:盟於狄泉。
〇〔按〕二《》作翟。

又,《集韻》、《正韻𡘋他歷切,音惕。
集韻》本作逖,遠也。
詩・大雅》:舍爾介狄,維子胥忌。〔傳〕狄,遠也。

又,《詩・魯頌》:桓桓于征,狄彼東南。〔箋〕狄,當爲剔;剔,治也。〔釋文〕《韓詩》云鬄,除也。

又,《禮・樂記》: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註〕狄、滌,往來疾貌。

又,與易通。王充《論衡》狄牙之調味也,經史俱作易牙。

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卷别卷十上反切徒歷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1904頁,第1許惟賢832頁,第2

狄北狄也。

段注北各本作赤。誤。今正。赤狄乃錯居中國狄之一種耳。許書《蟲部》曰南蠻,曰東南閩越。《大部》曰東方夷。《羊部》曰西方羌。《豸部》曰北方貉。則此必言北狄。狄與貉皆在北。而貉在東北。狄在正北。《釋地》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八蠻在南方。六戎在西方。五狄在北方。李巡云:五狄者,一曰月支。二曰穢貊。三曰匈奴。四曰箄于。五曰白屋。《王制》、《明堂位》皆言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本犬穜。

段注此與蠻閩本虵穜,貉本豸種,羌本羊穜一例。

狄之爲言淫辟也。

段注此與孔子曰貉之言貉貉惡也一例。惡與貉,辟與狄皆㬪韵爲訓。《風俗通》云:狄父子㛮叔同穴無別。狄者,辟也。其行邪辟。其類有五。按辟者,今之僻字。

从犬。亦省聲。

段注徒歷切。十六部。按亦當作朿。李陽冰云:蔡中郞以豊同豐。李丞相持朿作亦。所謂持朿作亦者,指迹狄二字言。迹籒文作𨒪。狄之古文籒文亦必作[⿰犭朿]。是以《詩・瞻卬》狄與刺韵。屈原《九章》悐與積擊策蹟適蹟益韵。古音在十六部也。若从亦聲。則古音在五部而非其韵。然自李斯變古籒爲篆文。其形已誤而其聲至今不誤。聖人諭書名之澤長矣。

原文

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狄(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狄(金文·春秋·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狄(简·秦·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狄(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狄(石经·汉·熹平石经) 石经 熹平石经

狄(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狄(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狄(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狄(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狄(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狄(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