鼑

复制

dǐng ㄉㄧㄥˇ

鼎部共14画上下结构U+9f11
汉语字典

鼎部

14画

2画

上下结构

hhnn

yuvmlyuvmn

idzn

21227

U+9f11

21251115132125 竖、横、竖、横折、横、横、横、竖折撇/竖折折、横、撇、竖、横、竖、横折

字概述

折叠展开

[ ] 字拼音是dǐng,部首是鼎,总笔画是14画。

[ ] 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可拆字为“”。

[ ] 字仓颉码是yuvmlyuvmn,五笔是hhnn,郑码是idzn,。

[ ] 字的UNICODE是U+9F11,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40721,UTF-32:00009f11,UTF-8:E9 BC 91。

的笔顺

折叠展开

的意思

折叠展开

dǐngㄉㄧㄥˇ

基本解释

古同“鼎”。

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原文

集韻》:鼎,古作鼑。註詳部首。

又,《正字通》:籀文貞字。

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卷别卷七上反切都挺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1273頁,第2許惟賢558頁,第2

鼎三足㒳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段注三足㒳耳謂器形。非謂字形也。《九家易》曰:鼎三足以象三台也。易曰:鼎黃耳。和當作盉。許亦從俗通用。

象析木㠯炊。

段注巳下次第依《韵會》所據小徐本訂。片者,判木也。反片爲爿。一木析爲二之形。炊鼎必用薪。故像之。唐張氏參誤會三足㒳耳爲字形。乃高析木之㒳旁爲耳。唐人皆作鼎。非也。唐氏玄度旣辨之矣。

貞省聲。

段注大徐本無。無此三字則上體未說。此謂上體目者貞省聲也。或曰離爲目。㢲爲木。鼎卦上離下㢲。何不以此說字乎。曰言易卦之取象則可。若六書之會意。必使二字相合成文。如人言,止戈是。目與木不相合也。故釋下體爲象形。上體爲諧聲。古叚鼎爲丁。如《賈誼傳・春秋》鼎盛,《匡衡傳》匡鼎來皆是。鼎之言當也。正也。都挺切。十一部。

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者。

段注此字依《韵會》補。

离魅蛧蜽莫能逢之。㠯協承天休。

段注离俗用螭。依《禸部》則當作离。此用宣三年《左傳》王孫滿說。傳不言鑄鼎荆山之下。《尙書》古文疏證云:陜西同州朝邑縣西南三十二里有懷德城。漢縣也。《漢志》左馮翊褱德下曰:《禹貢》北條荆山在南。皇甫謐《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荆山。在馮翊懷德之南。山下有荆渠。酈氏《水經注》。懷德縣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禹貢》北條荆山在南。山下有荆渠。卽夏后鑄九鼎處也。

易卦㢲木於下者爲鼎。

段注此引易證下體象析木之意。與㬜下引易證从日一例。

古文㠯貝爲鼎。籒文㠯鼎爲貝。

段注二貝字小徐皆作貞。郭忠恕《佩觿》云:古文以貞爲鼎。籒文以鼎爲則。亦誤。今正。京房說貞字鼎聲。此古文以貝爲鼎之證也。許說𠟭𪔅𪔈者,籒文之則員霣妘字。此籒文以鼎爲貝之證也。

凡鼎之屬皆从鼎。

原文

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鼑(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包山

鼑(简·楚〔战国〕·信阳) 楚〔战国〕 信阳

鼑(简·楚〔战国〕·五里牌) 楚〔战国〕 五里牌

鼑(简·楚〔战国〕·望山) 楚〔战国〕 望山

鼑(传抄·唐·唐代石刻篆文) 传抄 唐代石刻篆文

鼑(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鼑(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